长夏养生,如何护脾?炎炎夏日,养生既要“夏防暑热”,还要注意“长夏防湿”

长夏养生,如何护脾?


1、长夏养生,如何护脾?


夏季养生要点:注意养"长",晚睡早起,多晒太阳,多到户外活动,多出汗,多喝1些易淆惑的汤羹脾胃为人体先天的中土,人的生命靠元气维持,而惟1能补些元气的就是吃饭和睡觉,胃是人体将食物转化成血,元气的重要脏腑,要避免脾胃受寒,影响其正常工作.女子平时要避免过食冷饮,尤其不要喝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.。



2、炎炎夏日,养生既要“夏防暑热”,还要注意“长夏防湿”


夏伏冲季是1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,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。此时,阳气外发,伏阴在内,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,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。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,皮肤毛孔开泄,排出汗液,调节体温,以适应暑热的气候。人们往往贪图凉快,容易损伤阳气。所以,夏季 养生 既要“夏防暑热”,又要防止“因暑取凉”(保护阳气),还要注意“长夏防湿”。 夏防暑热,长夏防湿 夏季烈日酷暑,人体腠理开泄,汗液外泄。汗为心之液,心气最易耗伤,所谓“壮火食气”。夏季神气调养要做到神清气和,心静自然凉,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,多参加文娱活动、外出 旅游 、消夏避暑等,使心神得养。适当午休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每天进行温水洗澡,不仅可以洗掉汗水、污垢,消暑防病,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。喝冷饮只能暂时解皮启暑,不能持久解热、解渴。夏天常喝热茶却能刺激毛细血管舒张,体温反而明显降低,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暑良方。


长夏时节多阴雨,热蒸水腾,潮湿充斥,闷热难耐,可利用空调对室内进行除湿或降温。万1雨天涉水淋雨,可饮用姜糖水以驱逐寒湿之气。若出现头重、身热、困乏等症状,可服用藿香正气丸等药来解表除湿。 卧缺握歼避风寒,保护阳气 夏日炎热,腠理开泄,易受风寒湿邪侵袭,睡觉时不宜长时间用电风扇直接吹身体;在空调房里休息,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过大;不宜夜晚露宿,以免引起手足麻木不遂、面瘫等病。汗流浃背时不可立即进入空调房间吹风,建议先将身上的汗水拭干后再进入室内,且室内与室外的温差不要过大。在衣着方面,由于天热多汗,衣服要薄1些,选用宽松的棉制品最好,既透气,又吸汗;要勤洗勤换,避免久穿湿衣、汗衣而引发多种疾病。 作者: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6人民医院 教授 霍清萍 审校:谢涛 核发:万洪新。



3、中里巴人:长夏养生防湿气


农历6月,又称“长夏”,相当于公历7月,是由夏转秋的1个月,是夏3月的最后1个月。农历6月的气候,在延续盛夏高温的同时,又呈现多湿的特点。因此,“湿热交蒸”是农历6月气候的主要特点,应该如何养生呢?而中里巴人认为,立秋以后,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,晚稻移栽,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。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,秋天开始。而这个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,仍然很炎热。立秋之后不可以游泳吗?立秋之后也可以称为长夏。



4、长夏如何养生?


长夏是夏秋交际的时节,这个季节湿热多雨,防湿气防潮成为这个季节的养生主题,同时长夏出汗多,汗为心之液,所以长夏养心也很关键。何为湿气长夏指的是农历6月,时值夏秋之交,阳热尚盛,雨水且多,热蒸水腾,潮湿充斥,为1年内湿气最重的季节。湿气为长夏之主气,在我国不少地方,尤其是南方,既炎热又多雨。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,加之或因外伤暴露,或因汗出沾衣,或因涉水淋雨,或因居处潮湿,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。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,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。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,湿性脚气,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。 对于湿,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,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,物体潮湿的程度。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1个重要因素,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。1般来说,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%~60%,当气温高于25℃时,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%。秋天,天气凉爽,湿度适中,人的精神倍增;而夏季3伏时节,由于高温、低压、高湿度的作用,人体汗液不易排出,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,因而会使人烦躁、疲倦、食欲不振,易发生胃肠炎、痢疾等。若湿度太低,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,从而使抵抗力下降,易引起感冒。不仅如此,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,阴雨连绵,空气潮湿,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,甚至发霉、长毛,人也会感到不适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,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,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,就会引起胃肠炎,甚至导致中毒,所以在长夏1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。 养阳防湿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春夏养阳”,那么,在长夏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? 首要的1点是,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,过于避热趋凉,如空调长夜开放温度过低,冷饮不忌口吃了还想吃,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。在晚上吹空调时,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,不少农村地方喜穿“兜肚”,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。《养老寿亲书》里指出:“夏日天暑地热,若檐下过道,穿隙破窗,皆不可乘凉,以防贼风中人。”长夏养生,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,关键在于暑热外蒸,汗液大泄,毛孔开放,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。 其次要防湿邪侵袭: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。在盛夏是心与之相应,而在长夏,则是人体5脏之1的脾脏和其相应。所以,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,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。中医营养学认为,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,少油腻,要以温食为主,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长夏饮食应“温暖,不令大饱,时时进之……其于肥腻当戒”。也就是说,长夏的饮食要稍热1点,不要大寒凉;亦不要吃的大多,但在次数上可稍多1些。在我国1些南方地区,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,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,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。另外,通过吃辣,可帮助消化,增加食欲,增加体内发热量,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、高湿的时候,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、胃肠蠕动减弱现象。 防止湿邪侵袭,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:中医认为,“湿伤肉”,即感受湿邪,易损伤人体肌肉,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。《黄帝内经》里又指出:“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。”下,指人体下部。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,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。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,如常见的脚气,下肢溃疡,妇女带下等。因此,在长夏居室1定要做到通风、防潮、隔热,如果室内过于潮湿,空气污浊,不仅家具、衣物发霉、长毛而损坏。还能损伤人体阳气。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,50%以上的患儿,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。 夏季养心在谈到长夏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,《黄帝内经》里明确指出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”,意思是说,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1样的秀美,并要切忌发怒,使机体的气机宣畅,通泄自如,情绪外向,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,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。在精神调养上,祖国医学认为“冬季要藏”“春季要生”,而夏季则要放,即精神要充沛、饱满、情绪外向,因为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,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1切机能遭到破坏。但夏日炎炎,往往令人心烦,而烦则更热,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。《黄帝内经》里指出:“南方生热,热生火”,而火热主夏,内应于心。心主血,藏神,为君主之官。7情过极皆可伤心,致使心神不安,如《黄帝内经》里所说“悲哀愁忧则心动,心动5脏6腑皆摇”,这里1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;另1方面又说明了,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,可影响人体的1切机能活动,在这个意义上说,长夏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。 特别是长夏暑气当令,烈日酷暑,腠理开泄,汗液外泄,而汗为心之液,心气最易耗伤,即中医所谓“壮火食气”,也正因为“暑易人心”,而“心主神志”,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,如心烦、谵语、神昏等等。在中暑的病人里,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状态,此时宜用针灸或手压“人中”穴(位于鼻唇沟上1/3交界处);“十宣”穴(位于两手十指尖端处),针刺放血。 长天气以湿热为主,表现为气温高、无风,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,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,人们会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,易诱发精神病。 所以在长夏精神养生的基础是要保护好心脏;除此以外,在精神方面还要做到“使华英成秀”。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上能够找到支撑点,让自己喜欢自己的工作,这样才会让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。饮食调养长夏的饮食调养相对于其他季节显得更为重要,这是因为当人在炎热的环境中劳动时,体温调节,水盐代谢以及循环、消化、神经、内分泌和泌尿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,而这些变化,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、营养素消耗增加。 1方面机体营养素消耗增加,另1方面,天热大量出汗,又导致了许多营养素从汗液流失。不仅如此,长夏人们的食欲减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正常摄取,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,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。 由上可知,夏天的饮食调养是十分必要的,具体方法是: 蛋白质的补充 这是因为高温条件下,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,尿中肌酐和汗氮排出增多,从而引起负氮平衡。因此,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增加10%~15%,每天的供给量须达100克左右,并注意补充赖氨酸。蛋白质以鱼、肉、蛋、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为好。 维生素的补充这是因为热环境下维生素代谢增加,此外,汗液排出水溶性维生素增多,尤其是维生素C。有人测定,每毫升汗液中维生素C可达10微克,如排汗5升,则损失50毫克,此外汗液中还有维生素B1及B2。因此,在夏天人体维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标准要高1倍或1倍以上,大剂量维生素B
1、B
2、C乃至维生素A上等,对提高耐热能力和体力有1定的作用。 在新鲜蔬菜及夏熟水果中,如西红柿、西瓜、杨梅、甜瓜、桃、李等含维生素C尤为丰富,维生素B族在粮谷类、豆类、动物肝脏、瘦肉、蛋类中含量较多,夏季人们可适当补充这些食物,亦可适当口服些酵母片。 水分和无机盐的补充夏季气温高,当身体大量出汗或体温过高时,不但体内水分不足,而且还会流失大量的钠、钾。而缺钠可引起严重缺水,所以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。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、多次,这样可使机体排汗减慢,减少人体水分蒸发量。炒菜时候盐要比平时多放1点,但任以清淡口味为主。夏季饮食调养,除了要注意补充1些营养外,还必须多吃1些能够清热、利湿的食物,其中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,而利湿的食物,应在长夏时吃,因为中医学认为“长夏多湿”。那么,又有哪些食物具有上述作用呢?。



5、中里巴人:长夏养生防湿气


农历6月,又称“长夏”,相当于公历7月,是由夏转秋的1个月,是夏3月的最后1个月。农历6月的气候,在延续盛夏高温的同时,又呈现多湿的特点。因此,“湿热交蒸”是农历6月气候的主要特点,应该如何养生呢?而中里巴人认为,立秋以后,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,晚稻移栽,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。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,秋天开始。而这个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,仍然很炎热。立秋之后不可以游泳吗?立秋之后也可以称为长夏。



6、长夏养生小知识


相似内容
更多>